琉球群岛原住民: 感谢日本打压30年, 给世界留下一方净土

文 | 亓钦
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
2025年夏天,联合国在巴黎开了一场有关“生物多样性和原住民”的大会,没想到讨论最多的,竟然是日本南边那一串小岛——琉球群岛。

这个地方以前很少人提,如今却成了全球环保圈的“模范生”。而最让人震惊的,是岛上的人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感谢日本这些年的打压,反倒帮我们守住了这块净土。”

听起来讽刺,但这话还真不是说笑,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

一段压抑的历史,反倒留下了生态天堂

时间倒回到1879年。那年,日本明治政府给琉球王国下了最后通牒,直接把这片独立了400多年的土地变成“冲绳县”。

没有打仗,也没有谈判,一纸命令,王国就没了。

当时的琉球国王尚泰,被强行带去东京软禁,一辈子都没能回家。首里城门上的“琉球国”牌子被摘掉,换上“冲绳县”三个字,从此标志着这个小国家被彻底吞并。

更糟的是,这只是个开始。

从1880年起,日本在琉球开始了一场“文化清洗”——不让说琉球语,说了就得挂上“方言札”木牌在校门口示众;传统的宗教、服饰、音乐一律禁止;甚至还焚毁了几百年中琉外交记录《历代宝案》,只因为里面写了太多中国的好话。

说白了,日本是想彻底抹掉琉球人的身份。

但说来也讽刺,虽然文化上打压得狠,日本在经济上却没投什么钱。上世纪20年代,三菱、住友等大财团控制了琉球的渔业和甘蔗种植,榨干了资源,却几乎不搞基础建设。

结果呢?交通不通了,开发不了的地方,反倒保住了最原始的生态。庆良间群岛的珊瑚礁、栗国岛的古老制盐法,全都意外地留了下来。

座间味岛的渔民比嘉正雄说得直接:“他们不管我们,反而帮我们保护了环境。”

到了1945年,二战快结束,日本在冲绳打了一场惨烈的战役。整整82天,10多万琉球人死了,占总人口的21%。比起日本本土,这个死亡率简直吓人。

更可怕的是,日本军方还散布谣言,说美军来了会奸杀妇女,逼着很多家庭全家自杀。琉球人这时才看清楚:自己根本不是“日本人”,而是为了日本政权,被当成炮灰牺牲的“外围弃子”。

1972年,琉球结束美军托管,重新“回归”日本。听起来像是回家了,但现实却很骨感。

琉球只占日本国土的0.6%,却要承受全国70%的美军基地。战机整天飞、士兵闹事、强奸新闻时不时就有。

经济上也不公平,1972年人均收入只有日本全国的60%;到了2025年,也才涨到65%。几十年过去了,差距从来没填平过。

说白了,换了个老板,但阶级地位没变。

真正的转折点,是1997年。日本政府计划把庆良间群岛打造成高端旅游区,盖酒店、建码头,搞大开发。

但座间味村的村民不干了,搞了场公投,结果67%的人说“不”。就这样,岛上的生态得以保留下来。

2021年,琉球北部和西表岛等地被列为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;2025年,西表岛每天限200个游客进岛,破坏生态的行为罚款最高1000万日元。

而就在琉球的发展路径愈来愈清晰之时,琉球的年轻人也在渐渐的找回自己的身份,琉球岛上的文化也在慢慢复兴。

文化复兴,年轻人也开始找回身份

从70年代开始,琉球语又慢慢回到课堂,虽然一周只有一节课,但意义不小。传统的纺织、乐器、舞蹈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学习。

到了这几年,会说琉球语的人超过10万,街头巷尾又能看到石狮雕刻、三线琴声。渡名喜岛博物馆馆长宫城实说得好:“真正的财富,不是GDP,而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和环境。”

其实,放到全球来看,琉球就像一面镜子。现在全球气候问题这么严重,大家都在找“绿色发展”的榜样。琉球这种“不靠大开发、不走工业化老路”的可持续模式,反倒成了香饽饽。

2025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,琉球模式被列入“亚太生态样本”;不少国际媒体也在报道:“这个小地方,可能是大问题的解决方案。”

可与此同时,新的麻烦又来了。

今年7月,日美安保条约刚刚修订,美军打算在冲绳加大部署。琉球人再次上街抗议,甚至有组织开始呼吁“恢复琉球国”,或者设立“生态中立区”,跟中国、韩国搞区域合作,绕开日美体系。

日本政府还是那套说辞:尊重文化多样性,但绝不允许“分裂言论”。但问题是,如果你真尊重文化,怎么可能连琉球语都不支持推广?

结尾:这片净土,是琉球人自己守下来的

琉球人的经历,说白了就是:被日本殖民,被美军压迫,经济被掠夺,文化差点断根。但他们没有放弃,而是靠自己的选择,一步步守下了这片山海。

真正让这块地方变成“净土”的,是琉球人自己的坚持。

愿这块净土,不再被视为边缘地带,而是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之一——不是地理意义上的,而是价值上的。

分享